神木市地处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北接内蒙、东邻山西,是陕西省的北大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调同发展、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陕甘宁革命老区等区域性战略规划叠加实施,地理独特、区位优越。全市国土总面积达7635平方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市),辖14个镇6个街道326个行政村,总人口57.64万,其中乡村常住人口16.87万人。神木市坚持“农业富民”发展理念,2022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21万亩,粮食总产量28万吨,农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04元。近年来,神木市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这一主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聚焦增加群众收入及和美乡村建设两个重点,狠抓动态监测帮扶、行业部门联动帮扶、社会力量撬动帮扶“三个提升工程”,强化责任落实、项目建设、示范引领、作风能力、宣传引导“五项要素保障”,持续推动巩固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坚持统筹联动、凝聚合力,严把责任落实总开关
一是高位推动,健全机制体制。神木市委、市政府持续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按照体制转型、任务转变、工作转轨的要求,构建了“领导小组统筹+市级领导包抓+五大专班推进+驻村联户帮扶”工作机制。即: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市级45个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建立了市级领导包抓联系镇村和部门包抓镇街工作制度,确定39名市级领导包抓20个镇街、63个脱贫村和乡村振兴重点村,44个市级部门包抓镇街工作;成立由5名市级领导任组长的“五大振兴”工作专班,实施乡村振兴专项工作;深化驻村联户帮扶,先后从市级单位选派了33支工作队、129名驻村干部开展驻村帮扶,整合调整2771名帮扶联系人(责任人),“点对点”结对帮扶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同时,健全镇街乡村振兴职能体系,全市20个镇街全部设立乡村振兴办,确保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一体落实、形成合力。二是政策保障,明晰职责任务。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标国家1+32政策体系及省市贯彻意见,我市印制了《政策文件汇编》,相继出台69个政策文件,有效保障工作落实落地。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神木市“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神木市乡村建设行动工作方案》《神木市动员引导全市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等政策指导性文件,印发了《神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及制度》,并分级分类梳理编制了市本级、市级行业部门、镇街、村级四个层面巩固衔接工作职责、任务、资料“三清单”,构建了有章可循、职责清晰、执行有力的政策体系。三是严督实考,强化跟踪问效。神木市坚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逐年制定巩固衔接工作专项《考核方案》,考核结果在目标责任考核中占20分,并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中综合运用。同时,将巩固衔接工作列为市级季度综合督查重点内容,建立起“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常态化到镇村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督导,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市乡村振兴局实行乡村振兴系统干部包联镇街制度,充分发挥对镇街阶段性重点工作的服务、协调、督导作用;坚持严格的督查督导方式,每次督查做到事前有方案、有安排,事中有交办、有跟踪,事后有结果、有台账,全面提升巩固衔接工作效率质量,推动工作任务逐项完成。
坚持系统思维、精准施策,巩固脱贫成果基本盘
一是抓实监测帮扶,守住防返贫底线。成立了横联44个行业部门的市级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专班,出台了《神木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神木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导则》,全面推进“四个三”工作法,明晰防返贫监测帮扶新路径,聚焦精准识别、帮扶措施、消除风险、数据质量、工作质效五大重点,进一步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长效机制。坚持网格化管理、信息化监测,实行“周统计,月筛查,月回访”制度,建立市镇村三级监测对象台账,因户施策、动态帮扶。开展了“点对点”调度核查、“面对面”剖析指导、“六查六问”和防返贫集中排查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识别纳入“三类”监测对象192户479人,经过帮扶,63户157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做到了“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确保全市未发生规模性返贫情况。二是强化分类施策,巩固“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逐年组织开展问题排查整改,及时消除隐患。强化教育保障,坚持落实“七长”责任制,建立控辍保学信息库及台账,精准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全市控辍保学率、教育资助率100%,“雨露计划”每生每年补助3000元。强化医疗保障,坚持“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和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全市脱贫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继续推行“三重保障”制度,开展大病救治,落实慢病签约服务。强化住房保障,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户等重点群体住房安全实行“四清一责任”台账管理,对鉴定为C、D级危房的及时改造,有效保障农村住房安全。强化饮水安全,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敲门入户”排查行动,2021年以来,投入8038万元财政衔接资金,实施了114处农村供水巩固提升项目,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三是规范衔接资金项目资产管理。严格执行《神木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报、评估、审批、实施等环节,落实“红黄蓝”预警机制,强化跟踪督办。规范项目库建设,按照“村级申报、镇街初审、部门审核、市级审定”和“三公示一公告”程序规范入库,切实做到项目库项目有进有出。2021年以来,我市共安排财政衔接资金7.53亿元(其中本级资金5.62亿元),统筹实施项目576个。同时,扎实开展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回头看”专项行动,对全市2013年至2021年扶贫项目资产全面清查摸底,稳妥推进资产确权登记和资产移交,目前,共形成扶贫项目资产17.27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31亿元元,公益性资产11.12亿元,到户类资金1.84亿元,资产登记确权率为100%。全市建立三级扶贫资产台账,确保经营性资产收益规范分配、公益性资产长期发挥效益。四是抓牢反馈整改,确保问题清仓见底。坚持把问题整改作为提高巩固衔接工作质量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整改工作,聚焦国家和省级考核评估发现问题一一交账、举一反三,制定总体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全面抓实问题整改。2022年国家和省级考核评估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制定《整改工作方案》,举一反三对标自查发现17个问题,按时间进度推进整改,行业部门充分发挥指导职能,按照“边查边改、真查彻改”的原则,针对具体问题一线指导镇街整改,真正做到上下联动,协同整改。
坚持筑底塑本、提质赋能,铸牢持续增收压舱石
一是实施产业帮扶。出台了《神木市关于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神木市农业革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两杂”良种、马铃薯“一亩田”、蔬菜苗木等强农支农惠农富农一系列政策。明确以玉米、小杂粮、肉牛肉羊为主导产业,以特色林果、马铃薯、设施蔬菜、中药材、渔业、奶业为特色产业的“3主6特”产业格局,推行农牧循环发展模式,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制定了《产业帮扶到户奖补实施细则》,落实每户不超3000元的产业发展补贴政策,支持脱贫户、监测户发展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销售业,累计涉及奖补4463户1143.84万元。二是落实专项帮扶。强化光伏电站运维管护和收益分配,全市建设24个村级光伏电站,年均收益432万元,通过建设村级小型公益事业和设置光伏公益岗位发挥效益;利用互助资金借款方便快捷的优势,及时解决农户借款需求,全市共25个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累计发放借款1418.7万元;全面实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简化贷款审批程序,确保有贷款需求的脱贫户“应贷尽贷”,存量贷款555户2323.10万元,累计获贷率43.95%。三是推进稳岗就业。落实“保总量、拓渠道、提能力、优服务”等稳岗就业政策,持续完善用工信息平台,建立实名制就业台账管理制度,动态监测更新脱贫人口就业状况,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进一步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脱贫人口及易返贫致贫人口就业5709人。四是深入实施“双百”帮扶行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将市域内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帮扶力量,创新开展“百企兴百村”和“百家单位帮百村”行动,以发展农业农村、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制定了《神木市“百企兴百村”行动实施方案》《神木市“百家单位帮百村”行动实施方案》,动员市域内212家企业、142个市级单位结对帮扶全市326个行政村,实现企事业单位帮扶行政村全覆盖。
坚持稳妥推进、突出重点,开辟乡村建设新路径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神木市“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由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负总责,组建了由自然资源局牵头,农业农村局、发改科技局、乡村振兴局等多部门配合的技术指导组,确立市政府编制组织架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审、镇街主办”的编制体系。制定了《神木市“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方案》,设定编制进度时间表,确定编审时间节点,统一经费预算。神木市将326个行政村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类村庄,按照“总体集聚、局部留白”原则,18个镇街驻地所在村纳入镇街控规范围,18个城郊融合类村庄纳入城区控规范围,101个搬迁撤并类纳入镇街空间规划明确管控规则,53个中心村重点单独编制,136个基层村合理编制。二是强化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制定《2023年乡村建设任务清单》,着力打造本年度8个新建乡村振兴示范村、15个巩固提升村和1个省级重点帮扶村建设工作,新建示范村每村安排衔接资金3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200万元以上,巩固提升村每村安排衔接资金50万元、专项资金50万元,其中专项资金市本级配套80%以上,统筹实施58个项目,持续跟踪指导。三是开展宜居农房改造提升。主要对房顶、外立面、大门、院墙、房屋等进行修缮,按照建设内容50%予以补贴(每户最高补贴不超2.5万元);对产业设施(如圈舍、机棚、围栏等)建设给予30%补贴,每户最高补贴不高于5000元。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庭院产业。开展庭院杂物、残垣断壁和路障、沟渠、违章建筑等清理拆除,按照平均每户补贴1万元,资金切块下达至镇街政府,由镇街政府统筹安排。五是开展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到组到户道路硬化、亮化,供水设施、动力电设备、通讯网络、防灾减灾设施等建设,由镇街政府以项目方式实施,财政全额预算。六是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出台了《神木市农村人居环境逐村提升整治实施办法》,探索建立“群众自筹、集体提取、财政匹配”的人居环境整治管护金制度,按照农户每人每月收取1-2元生活垃圾处理费,市财政5倍给予配套补贴,形成共享、共建、共治的长效机制,目前已筹措1544万元,全市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坚持示范引领、创新发展,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是提标农村幸福院,打造养老新模式。神木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加大财力投入,聚焦基础设施改善和服务水平提升,促进互助幸福院提升扩容,进档升级。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396家,床位数4132张,服务老年人7926人。其中,今年新建互助幸福院97所,改扩建180所,实现农村互助幸福院行政村高标准全覆盖,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二是大力实施村企共建,开辟“工业反哺农业”新路径。积极探索推进“村企结对强产业 工农融合促振兴”行动,制定《五年行动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工业优势,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切入,用产业聚合力量、搭建平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增值新路径,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健康发展。2023年,通过能源类企业先行先试,首批动员80家企业结对共建88个村,建设高质量标准化企业粮副生产基地30个,示范带动全市广大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通过融合发展、批次推进的办法,调节全市农村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富民增收步伐。三是“北中南”分区域,打造示范显成效。我市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重点推进乡村振兴,抓住关键、聚力突破,集中精力打造“北、中、南”3类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渐次推开。北部区域,脱贫村河湾村通过采取“一户一田制”,有效整合了荒废的土地资源,实现了机械化运作,大大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尔林兔镇西葫芦素村打造“万亩草原”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中部区域,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卜树村,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深度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完善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最大化;迎宾路街道关崖窑村探索发展不同地理区域产业,整合撂荒土地等资源,财政衔接资金支持打造村集体“千亩果园”。南部区域,高家堡镇乔岔滩村“一田两用、一季双收”稻蟹混养,以“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建设有机水稻稻蟹种养一体化项目;万镇镇李家畔村经交通、水利、林业、乡村振兴等部门联合发力,整理土地2000余亩,采用软体集水、深井等方式取水,通过试种酸枣打造“酸枣基地”,并与制药厂签订订单;沙峁镇石角塔村,按照“政府搭台、村企联营”原则,打造企业“后勤基地”,建设大田区、蔬菜大棚区、果树区,为企业供给“菜蛋肉奶”,实现村企共建共赢,推进乡村振兴。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杨帆正当时。神木市将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榆林市委决策部署,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紧盯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凝心聚力、持续发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措施落实,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神木市农业农村局供稿)